阅读:解决问题的三大思考工具

阅读:解决问题的三大思考工具


书名:解决问题的三大思考工具

作者:吉泽准特

以前上学的时候,几乎没有在课堂上有系统地学习思考方式、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就像我们学习中文一样,不会强调学习文法,这些思维、解决问题方法等总是融入在学科内容当中,却少有专门讲述思维方法。随着渐渐忘记课堂的内容,这些思考方法也会一起丢掉。比起学科内容,这些思考解题的方法,才真正值得学习。我们也许对一些思考工具有点认识 (如 brainstorm),但却不明白它属何种思考方法,更不用说有策略地同时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。

很多日文中译本书都有 “短话长说” 的弊病,我只抱着姑且一看的心态,但作者没令我失望。书中含有少量漫画插图,结合特定场境的漫画插图及文字,好像是日本出版业的趋势,插图太多我也许受不了,但是这书插图量算是可以接受。它提供了一个思考方法体系的介绍。

这书可分为两个部份:

  1. 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  (三大思考方法)
  2. 思维框架:可重用的思维工具 / 思考模式

第一部份把思考方式分类,第二部份则是介绍各分类中的思维工具。

三大思考方法

  1. 分类: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  (三大思考方法)
    • 逻辑思考:[执行者思考方式] 正面解决、把问题分解为各个小问题,易于执行
      • 演绎法 Deduction (从一个个体和相关规律,预测个体的结果)
      • 归纳法 Induction (从多个个体找出整体规律)
    • 横向思考: [创新者思考方式] 水平思考,多角度切入,找出最佳方案,易于看到新的观点 / 可能性
      • 类推思考:把相似事物类推,估计结果。相似事物应有相同之特质,但易出错,必须验証。
      • 假说思考:假设各种情况,横向考虑多个结果。综合考虑各情况之成本效益。
    • 批判性思考:[领导者思考方式] 质疑问题的所有前提,判段是否有走错路,找出正确的道路
      • 辩证法:从两个相矛盾的意见中,综合找出相容的折中方案
      • 反正法:先假定方案合理,然后再找出其中的问题,以排除方安案
  2. 思维框架:可重用的思维工具 / 思考模式
    • 逻辑思考:
      1. 广度:MEMC (不重复、无遗漏分类),文氏图 (Venn diagram)
      2. 深度:Decision tree (自上而下)、金字塔结构 (自下而上)
      3. 排列:IPO (Input-Process-Output)、TOC (Theory of Constraints – 瓶颈分析)、故事法 (比较理想与现实的分别)
      4. 联系:因果 / 相关关系、亲和图 (从众多问题中归纳出根本原因,并制定对策)
    • 横向思考:
      1. 灵光一闪:Brainstorm (鼓励发表意见,禁止即时反对他人意见)
      2. 绞尽脑汁:缺点期望列举 (把收集来的意见分类,列举缺点提改善方针)、SCAMPER (强制从不同方法思考问题,再组合成新意念)
      3. 模仿:感染 / 模仿 (研究成功个案)、类比法 (以比喻得到启示)
    • 判性思考:
      1. 可视化:Barchart (看变化分布)、BATNA / ZOPA (第二最佳方案、相方可接受的范围分析)
      2. 对比:利弊分析 (按利弊评分)、一致性 / 差异分析 (评估目标达成率)、二难分析 (从两方案中找出第三个可减少损失之方案)
      3. 想当然:PAC 思考方法 (质疑前提)、奥卡姆剃刀 (简化公式,把只有细小影响的原素从公式中移除)、认知偏误 (辨别先入为主的印象造成思维上的错误)

(内容摘自该书的思维框架章节)

不同思考方法使用之例子

你的笔写不出字了,到底三大思考方式会怎样解决这问题呢?

  • 逻辑思考:检查笔有没有油墨,检查是否能够自行修理,修理不好就换新的笔。
  • 横向思考:用不同类型的笔试一下,检查是否这笔的问题,换一种可以写的笔。
  • 批判性思考:质疑这是否笔本身的问题,还是其实是纸或其他外部问题。待确定真正问题后,才用逻辑、横向思考解决。

有序地运用三类思考

  1. 第一步,批判性思考:质疑所有的前提,以确定正确的道路。
  2. 第二步,横向思考:从多角度考量,选出最佳方案。
  3. 第三步,逻辑思考:把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,制定执行对策。
  4. 如有需要可多次走这三步循环。

使用思维框架

思维框架是可重用的思考工具,在多人协作的环境下尤其重要。只要大家有共识,便可以在解题的不同阶段,调用不同的思维框架。当然,在没有思维框架的情况下,你也可以使用三大思考方法解决问题,但不会那么有效率。在三大思考方法下,人们已创造出众多的思维框架工具,没必要 reinvent the wheel,框架引导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。使用大家都熟悉的同一框架,能减少沟通问题,帮助群体达致思维同步。通过使用思维框架,我们可以更全面了解某个思考方法,避免思维盲点。

在真实环境中,绝大部份的问题都要只混合使用多于一种思维框架。你可能需要使用 brainstrom  brainstrom 收集意见,然后用利弊分析、亲和图验证因由,再制定对策。

书中对所有思维框架介绍,只有很简单的例子。如果想要学习某个思维框架,你必须自行找寻其他书籍 (在前言和后记中,作者提到他有另一本思维框架的著作 “熟练掌握思维框架” ,但好像没有中译本)。当你思想成熟后,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套独有的思维框架。


无法复制此页面的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