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:自控力 (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心理课程)

阅读:自控力 (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心理课程)


书名:自控力 (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心理课程)

作者:Kelly McGonigal

“自控力” 是运用 “意志力” 控制自己的行为。所谓 “意志力”,是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、心情及欲望的能力。这书提供多个意志力实验,希望读者能亲自验証,到底那些方法适合自己。通过不断练习,提升意志力。

意志力的三大用途:

  • 我要做 (对付拖延)
  • 我不做 (对付诱惑)
  • 想要 (长远目标)

面对威胁的本能反应:

  1. 外在威胁 (e.g. 老虎)
    • 应激反应
      • 面对危险会心跳加速,大脑进入防御模式,优先考虑自身安全、发动攻击或逃离危险
      • 更易做出冲动的事
      • 目的:不会想其他事情,全力应对当前危险
  2. 内在冲突 (e.g. 欲望)
    • 三思后行反应
      • 意识到长远目标,刻制当前的冲动
      • 大脑会使身体放慢呼吸、减慢心跳
      • 目的:平静、自己心思熟虑

意志力有限

  1. 大脑前额皮层管控意志力
  2. 使用意志力会消耗能量 (糖份)
  3. 大脑对血糖变化方向的反应
    • 血糖升高:倾向考虑长期目标
    • 血糖降低:倾向考虑短期目标
    • 注意这不是血糖水平的绝对高低,而是血糖水平的变化方向
  4. 血糖变化方向会影响人的决定,但长远来说吸收过多糖份对身体也不好,不是好的方法
  5. 低血糖饮食对身体更佳
  6. 大脑自我保护机制:在意志力还没有到极限时,便提早放出意志力耗尽的信号
    • 不要刚感到意志力耗尽便马上放弃

防止失控

  1. 进步的感觉
    • 进步 -> 放松 -> 令人暂时做出违背目标之事
      • 必须牢记目标,不要只注意眼前的成功
  2. 明日复明日,不断把事情延后
    • 人往往高估自己未来的能力
  3. 光环效应
    • 当无益的东西和有益的东西放在一起时,人倾向会放纵自己
    • 商业上的应用:当餐牌上有健康食品时,垃圾食品的销量反而大升

大脑的奖励系统:多巴胺

  1. 大脑分泌多巴胺
    • 使人有动力去追求快乐
    • 但这不是快乐本身,也不是满足感
    • 多巴胺过多:凡事也易上瘾,带来欲望和压力
    • 多巴胺过少:没有快乐 (柏金逊症征状是缺少多巴胺)
  2. 利用多巴胺
    • 个人
      • 把有有益但会觉得无聊之事多巴胺化 (自行设计某些奖励)
      • 必须学会区分 “实在的快乐” 和 “虚假的奖励” (当认清自己真正的需要后,便可以减少浪费、焦虑)
    • 企业
      • 神经营销学
      • 利用食物、气味、颜色等让客人先分泌多巴胺再购物

压力

  1. 压力下会有更多欲望:压力 ->  应激反应  -> 多巴胺 -> 欲望
  2. 奖励系统吹促我们找更多快乐来缓解压力 -> 易屈服于诱惑 (做出不乎合长远目标之事)
  3. 长远来说不要靠奖励承诺,而是靠增加大脑中得改善情绪的化合物 (e.g. 血清素)
  4. “那又如何” 效应
    • 既然无法达成目标,何不放纵一下?
    • 恶性循环:放纵 <-> 后悔

诱惑

  1. 应对诱惑
    • 应增加距离感:看不到或锁上,便更能自控
    • 10分钟法则:即使屈服,最少也要坚持10分钟
    • 最佳自控方法:破釜沉舟、无退路式抵抗
    • 奖励之延时折扣率:当回报距离现在越远,奖励便会打折扣
  2. 人对待将来的自己,就像对待另一个人一样,倾向把所有责任留给将来的自己

传染性

  1. 意志力低下会传染
    1. 人的 “社会脑”导致意志力失效
      • 无意识模仿行为
      • 情绪的感染
      • 当别人屈服于诱惑时,自己也会想屈服
  2. 目标的传染性
    • 人能理解别人的行为和目标
    • 或会激发共同目标
  3. 不是你感染别人,就是别人感染你
    1. 必须增加免疫力:好好记住目标

讽刺性反弹

  1. 讽刺性反弹
    1. 越想抑制想法,越是记起某些事情
    2. 面对思想、情感时,我不要的力量会失效
      • e.g. 失恋时越想忘记,却越忘记不了
    3. 避免方法
      • 千万不要抑制想法,要接受想法,告诉自己有这些想法很正常,只限制行为,避免恶性循环。

提升意志力之方法:

  1. 冥想 (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,练习使用注意力)
  2. 放慢呼吸 (使自己平静)
  3. 设计专注小事的意意力练习 (如改正不良姿势、记录日常生活等)
  4. 想改变行为,可先从减少行为的变化性开始
    • 限制行为的变化,如限制一天内可抽多少根烟
  5. 到外边走走,经常锻练身体
  6. 打破”那又如何” 效应
    • 恶性循环:放纵 <-> 后悔
    • 打破这恶性循环:自我谅解,而不是看我批评
  7. 降低奖励之延时折扣率 (对于目标)
    • 想像未来要放弃的奖励
    • 想像未来得到的奖励
    • 想想到底是要短期的奖励,还是长期的奖励
  8. 借社会认同、群体的角度,改变自己的行为
    • 加入志同道合的群体
  9. 面对欲望和冲动
    1. 不要马上否定想法
    2. 要接受这想法,知道自己不能控制想法,但能选择自己的行为
    3. 记住目标
  10. “我想要” 比 “我不要” 容易,多用 “我想要” 表述

无法复制此页面的内容